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瓷都要闻 > 陶瓷 >

“范永盛瓷号”今何在

作者:刘火金 来源:景德镇日报 发布时间:2023-03-13 15:49:25
  民国时期,在毕家上弄现28号(原38号)住着一户临川人,名叫范乾生。紧邻隔壁便是范乾生开的红店――“范永盛瓷号”。当时,范永盛红店因承制世界各地天主教堂用瓷而名扬四海,被誉为最有影响的红店之一。如今这幢老宅保存了下来,虽然该屋几易房主,但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很有趣。
 
  据此,我们采访到了范永盛瓷号创始人范乾生的长孙、曾任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保卫处处长的范楷。范楷介绍:范乾生,光绪16年(1890年)出生于江西临川县西门范家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。12岁时,带着弟弟范林生在没有盘缠的情况下,沿途乞讨到景德镇。刚来时在富商上弄(富强弄)一家李姓北京人开的瓷行(亿盛恒瓷行)里学徒,学的手艺是看色(选瓷)。三年出师后,李老板见他技术精进,年轻有为,就提升他为瓷行管事,15岁的范乾生掌管全行的瓷器保管和进出账目,他认真负责,深得老板的信赖。18岁那年,范乾生娶育婴女李金玉为妻,婚后夫妻感情甚好。李老板有意帮助范乾生,于是主动借给他60块银圆,加上自己积攒的40块,合计100块大洋,范乾生在富商下弄(富强弄)租了一幢土库屋,开起了红店,并打起了“范永盛”的牌号。
 
  民国12年(1923年)初春,范乾生赴上海天主教教区,接洽用陶瓷制作“圣像”一事。当时主持教务工作的张家树主教接待了范乾生,并就“圣品瓷”之事达成按三步进行:由范乾生带样品图回景德镇进行设计;设计通过后,先生产一批样品;样品通过后,再进行批量生产。其实,这样的圣像瓷就是雕塑瓷。回景后,范乾生就在沟沿上12号找到了做人物雕塑的李长生,二人一谈即合。议定,每月给李长生开工资20块大洋(当时可购大米600市斤)。李长生足不出户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辛努力,终于设计完成,并经鉴定合格。
 
  接下来就是做首批样品。那时景德镇还没有发明石膏模注浆成型,运用的成型工艺是石膏模“两开面手工印坯”。由于时间紧,人手不够,李长生就到金家弄把两位兄弟叫来帮工。工作了一个月的时间,首批样品白胎烧出来了,80%为合格品。接下来就是彩绘,范乾生到南门头请来了两位师傅,按照彩印圣像上的颜色进行彩绘。范乾生考虑到这些瓷器圣像会漂洋过海到西方国家去,于是在每尊圣像底部用西洋赤色,中英文对照两种文字书上“中国景德镇范永盛瓷号出品”字样。(就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,在当时,可能是有史以来景德镇第一次底款冠以“中国景德镇”名号的瓷器)。经过红炉后的样品活灵活现,包装后连夜乘船把货押送到了上海。
 
  这批圣品瓷恰逢当年5月(农历)圣神降临大瞻礼大吉日。上海教区把这批样品进行展示,人们一致认为瓷圣像神态逼真,当即上海张家树主教和大家商量后,决定批量生产,并向罗马教皇呈报。范乾生带着2000大洋的汇款手续从上海回到景德镇,开始大批量生产圣品瓷。由于场所不够,他就在薛家坞租了一栋坯房,选请了八九名成型师傅。正式开工那天,请来了神户、主教、部分教友到坯房里欢聚、念经、祈天主赏赐生产顺利,开窑全青(质量好),以此作为开工仪式。当年12月(1923年),范永盛瓷号完成了首批200箱圣品瓷。之后十多年里,范永盛瓷号专营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堂用瓷,名声大震,赚了很多钱。1934年从富商下弄(富强弄)搬到了毕家上弄38号(现28号),场地扩大了二三倍。
 
  正当范永盛红店一路顺风,良性发展时,谁料抗战爆发,景德镇也多次遭日机轰炸。范乾生担心生产场地不保,就在中山北路天主教堂右侧(北向)大白果树的空地上用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建起了一栋新厂房,把生产场地搬到了这里照常生产,而且面积也扩大了三分之一。然而,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机对天主堂也进行轰炸,范乾生在一次轰炸中受重伤,内脏被震坏,耳膜被震破失聪,最终因医治无效,于民国32年(1943年)去世,时年53岁。
 
  范乾生的后代范耀辉、范荷香、范桂香、范满香、范圆香、范增辉在范乾生去世后,基本都以画瓷为生,是红店传承人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(她)们有的进了艺术瓷厂或其他瓷厂,依然为新中国彩瓷业做贡献;也有的当了国家干部。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中,红店占有一席之地,而范永盛红店曾经为此书写过精彩篇章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 
编辑:张 琦
校对:陈 萌
一审:余 露
二审:余 珺
三审:黄 胜
分享按钮